close

聖經《創世記》有這樣一句話:「因此人要離開父母,與妻子連合,二人成為一體。」我覺得說得一點也不錯。有個朋友新婚不滿一年,夫妻就鬧到要分居了,追根究底,就是因為雙方都沒有離開父母。

離開父母,不是講情感上離開,財務上獨立,或是搬出父母的家,夫妻兩個人自己住。(儘管這些,的確也常成為夫妻間爭執的問題所在。)離開父母最重要的,是指對我們自己「家」的看法,要離開父母親帶給我們的影響和成見。

多數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,第一個是父母親給我們的家,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。如果結婚了,我們則開始建立第二個家,我和我配偶的家。不過通常一開始,第二個家庭裡夫妻的互動,充滿了第一個家庭的影子。

上一代給了我們對「家」的第一次經驗,但經驗卻不必是絕對真理,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關係,都必須照著第一個家庭的路子走。因為夫妻間共有兩個原生家庭,如果婚姻經營都要「依據」經驗,那是要依照誰的經驗呢?

我的好友,誤植了第一個家庭的經驗到自己的婚姻中,搞得夫妻間兩敗俱傷。

先來談談這對夫妻的問題好了。

男方,從小在家是「他說了算數」,講得好聽,是父母親充分尊重他的意見,講得不好聽,是他習慣了做大王。因為從小就這樣了,手足間的意見,他說了算,家中大事,他說了算。所以在他的原生家庭了,從來沒有學過「溝通」「傾聽」「禮讓」「折衷」。女方,則是家中姊妹多,有意見可以大家吵、大家鬧、大家談。

這樣的一對男女結合做了夫妻,問題就來了。

先生習慣「好好」溝通,而他所謂的好好,就是指沒有人反對他的意見。太太則用「很不好的情緒」反對先生的意見,和先生溝通。於是夫妻就常發生嚴重爭執。先生「嫌棄」太太的情緒,要求太太要好好講話。太太則抱怨她有情緒,全都是因為先生先不講理,堅持己見而激起的。

起初,先生用冷漠回應太太的情緒,太太講什麼都充耳不聞,自己玩自己的電腦。這使得太太覺得先生拒絕和他溝通,爆發更嚴重的情緒。

當太太過於激動惹怒了先生(因為以前在他的家裡沒有人會對他大小聲),先生也就脾氣上來,開始責怪太太家教不好,不像他的家人溝通都平平靜靜的。太太的家庭被先生貶損,太太捍衛家人的心出現了,就更生氣,用更激烈的情緒溝通。鬧到最後就是夫妻間什麼小事都能吵,吵到變仇人要分居。

我常和先生為這對夫妻排解糾紛,也苦口婆心勸他們,不要用「以前我家都這樣」來回應對方的不是,或是總是認為自己以前在家中的習慣是正解,拒絕為了自己的婚姻進行溝通方式的改變。

當夫妻吵架時出現這樣的說法或是想法,「以前我爸都不會這樣」「以前我媽都不會這樣」「我的家人都不會像你們家這樣」.......就表示,自己還沒有「離開」父母。婚姻本是兩個不同原生家庭的人的「全新」結合,用以前的家庭經驗複製到現在這個自己的家,是非常要不得的作法。你的原生家庭過去如何互動,不代表你現在的家就「應該」拷貝過去。尤其是還牽涉到兩個家庭的習慣,那是誰該放棄?誰又有堅持的權利呢?

感謝神,早在未結婚之前,我就已經在婚前輔導課,學會了「人要離開父母」的真理。所以不至於把我的原生家庭經歷,帶入我自己的婚姻中。這應該是我現在還和先生保有濃情蜜意婚姻生活的關鍵之一吧!

arrow
arrow

    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