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本文轉載輔仁大學神學院-王敬弘教授的一篇文章

近五、六年來,心靈醫治漸漸在各基督教會中受到接納和重視。 這種現象可從兩方面得到證實: 有關心靈醫治的書籍快速增加(註1)、 各教會在這方面所舉辦的活動和特會也日益普遍(註2)。 同時,透過報章雜誌,我們可以看到,最近一、二十年來,台灣民眾的心靈健康狀況迅速惡化: 有精神官能症的人高達25%(註3),而5%至10%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鬱症(註4)。 由此可見,社會上充斥著心靈受傷而痛苦的人。 如果我們能善用「心靈醫治」,或許可使它成為向台灣社會傳揚福音的有力方式之一。

在這篇短文中,我們先來看看聖經中的心靈醫治; 然後,再簡短介紹歷代心靈醫治的創始和發展; 最後,再來談一談心靈醫治的基本內容和它的效果。

  

聖經中的心靈醫治

如果只從字面意義來看,聖經上很少提到心靈醫治。 究其原因,一方面可能是因為,就聖經的時代來看,無論是舊約或新約,都沒有所謂的心理學, 也因此對心理現象未予重視; 另一方面,心靈醫治先要有一個心靈受傷的故事, 它往往會很長,所以聖經,特別是在福音書中,沒有足夠的篇幅去記載這類故事。 可是,如果我們以心靈醫治的特殊角度去細讀舊約、新約,也會有新的發現。

首先,讓我們從詩篇談起。 詩篇卅四篇清楚地說:「上主親近灰心失望的人、拯救內心傷痛的人。」(註5) 在許多詩篇中,作者都寫出他在遭受迫害時,心靈和身體所受的痛苦; 可是,在結尾時,卻讚頌上主把他從痛苦中拯救出來,心中充滿喜樂和感恩(註6)。 這就表示上主醫治了他的心靈。

在許多個人的經歷中,上主也醫治了人心靈的痛苦。 例如,當雅各在埃及見到他以為已死的兒子約瑟時,上主醫治了他多年來的喪子之痛; 大衛一生中,經歷了各種考驗和困境,但因為他仰望上主,上主都拯救了他, 其中過程也包括了心靈醫治。 大衛也將其具體經驗,透過詩篇表達出來,為世世代代的人帶來鼓勵。

在旱災中,先知以利亞維護了撒勒法寡婦和她兒子的性命, 更使她兒子在病死後復活,安慰了寡婦的心(列上十七8~24)。 上主也藉著以賽亞先知的話, 安慰了充軍異地以色列人的心靈(賽四十~五十五章)。

在舊約許多章節中,均不斷強調上主親近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弱勢族群, 特別是孤兒寡婦。 上主也為受冤屈者伸冤,釋放被擄者。 他所派遣的「上主的僕人」也有著同樣的使命 : 「壓傷的蘆葦,祂不折斷; 將熄的燈火,祂不吹滅。祂要給人類帶來持久的正義。」(賽四十二3) 同時,至高的上主教他的僕人說該說的話: 「使祂能安慰憂傷的人。」(賽五十4)所以,上主是醫治人心靈痛苦的上主。

在福音書中,當耶穌復活了拿因城寡婦的兒子時, 祂不但醫治了她的喪子之痛,也醫治了她對未來生活的絕望(路七11~17)。 當耶穌在眾人面前接納並肯定悔改的罪婦時, 祂也醫治了她喪失已久身為女性的尊嚴(路七36~50)。 耶穌復活後,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,親自去尋找兩個灰心失望的門徒, 使他們恢復信心和熱忱(路廿四13~35)。 在提比哩亞湖邊,祂在彼得和門徒面前顯現,並三次問彼得是否愛祂; 在彼得肯定的答覆中,他恢復了彼得的職務, 也醫治了彼得否認耶穌的罪所帶給自己的傷害(約廿一15~19)。

從以上對聖經的解讀來看, 舊約的上主和祂所派遣的耶穌基督,都以很實際的方式來醫治人心靈的創傷。

 

歷代心靈醫治祈禱的創始與發展

可能由於聖經中的心靈醫治隱而不顯,再加上人類的精神醫學一直到很晚才發展出來, 所以,在基督信仰的教會中,遲遲沒有發展出為醫治心靈創傷明確的祈禱方式。 但是,世世代代信仰耶穌的人,都在他們的心靈痛苦中,轉向耶穌祈求幫助; 其中一定為數不少的人得到醫治,重獲內心的喜樂和平安。 這樣的人,可能比在身體疾病中求得醫治的人,比例來得更高。 但因為許多心靈受傷的人,在祈禱得到醫治之後,通常不願意把它宣揚出來,讓大家都知道, 以致心靈醫治較少為人所知。

把心靈醫治祈禱「系統化」,是廿世紀四O年代的事。 它的創始人是依搦斯‧懷特(Agnes White)小姐, 她是一位美國南方長老會宣教士的女兒,從小隨父親到中國北方宣教(註7), 後來與一位聖公會的三福牧師(Rev. Ted Sanford)結婚。 婚後不久,他們返回美國,定居於維吉尼亞州。 一九四七年,依搦斯‧三福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《醫治之光》(The Healing Light)(註8)。 在該書中,她談到自己如何在祈禱中經驗到聖靈的能力, 因此使她自己和別人從心靈的創傷中得到醫治。

從此,她繼續在這方面追求, 一方面出版了好幾本書,另一方面也教別人如何為別人作心靈醫治祈禱。 三福女士的經驗,雖然是出自祈求聖靈, 可是與古典五旬節運動(The Classical Pentecostal Movement)並沒有關係。 所以,來向她求教的,大半是基督教主流教會中的一些有心人士(註9), 其中也有少數的天主教人士向她請益。 但是,在初期,基督教各主流教會,對這種祈禱方式,並沒有立刻廣泛接納; 後來由於一些先進人士的努力推動,在經歷了許多質疑和爭辯之後,才漸漸受到重視。

一九六七年,靈恩運動進入天主教會, 一些從事醫治服務的天主教人士,立刻向天主教宣傳這種祈禱,並得到相當普遍的肯定(註10)。 在天主教會內,靈恩運動所傳到之處,都有人教導如何為人作這種祈禱, 其受重視的程度往往超過身體疾病的醫治。

 

心靈醫治祈禱的基本內涵和效果

人心靈上的創傷,基本上可說是由兩種情況所造成: 積極地受到攻擊,例如被拋棄、被貶抑、被暴力攻擊等等; 消極地缺乏所需要的父母的愛, 例如,父親在外工作,很少能夠回家。 所以,心靈醫治祈禱,必須針對人受傷的基本方式來作祈禱,一方面要醫治所受到的積極傷害; 另一方面則要彌補所缺乏的父母之愛。不過,這樣說起來,似乎把問題太過簡化了。

由於每一個人成長的背景和經歷各不相同, 因此,每個人受傷的情況和經歷,也就有所差異。 即使是來自同一家庭的同卵雙胞胎,所受到的傷害也會不同。 對一般人來說,最厲害而深刻的傷害是在六歲以前的創傷。 那時候,我們年齡太小,完全沒有能力保護自己; 對外來的傷害,可以說幾乎照單全收。 這些創傷,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,會衍生許多心理上的痛苦、束縛與扭曲, 使我們在接受醫治的過程中,困難重重。 舉個實例來說,一個人在嬰孩時期,父母沒有給他所需要的安全感, 使他在對人的信任上受到很大的傷害。 這個人長大以後,便很難相信任何人,包括耶穌基督在內。 如此,耶穌的愛也很難進入他的生命,使他得到醫治。

此外,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傷害,大都已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程。 因此在接受醫治祈禱的過程中, 除非耶穌奇蹟式地醫治他,否則必然亦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程, 而過程中也會有不少痛苦和掙扎。其中有些人不願意去面對這一切,決定以逃避的方式生活; 因此,他們通常無法得到醫治。

從以上簡單的說明來看,為人作心靈醫治祈禱, 是幫助他排除其與耶穌之間的隔閡和障礙, 以信賴的心,向耶穌打開整個生命的歷史, 使耶穌的愛深刻地流入他的生命中,醫治他的創傷、重建他的生命。 當一位受傷者接受了全部的醫治過程, 不但是心靈的創傷得到痊癒, 也會因為體會耶穌對他無條件的接納和愛,而在耶穌的愛中繼續成長,成為表裏如一的基督徒。

由於篇幅又有限,只能對心靈醫治作如上簡單的介紹, 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,可以從坊間所出版的許多書籍中,更深入心靈醫治的堂奧(註11)。

(作者為輔仁大學神學院教授)

附註:

  • 按作者所收集的參考書目來看,天主教共出版了十一種書,其中八本是一九九二年以後出版;基督教共出版了卅二本書,其中三分之二以上,是一九九二年以後出版。
  • 關於這一點,作者並沒有什麼統計性的資料,只是憑著日常生活的接觸和傳聞。
  • 一九九四年四月,台北市立療養院院長簡錦標指出,台灣民眾中患精神官能症者佔百分之十至十五。
  • 自由時報,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四日,第九版。可是,在同年十月,聯合報就登載,患精神官能症者佔台灣人口的四分之一;但是它沒有說明資料的來源(一九九四年十月八日,第五版)。作者在其他地方也看到後者的數字,但是沒有收集起來。
  • 在本文中,除非另有註明,我們都引用現代中文譯本的聖經。
  • 這樣的例子很多,我們只列舉幾個;詩篇十三;廿五;卅一;四十二;四十三;等等。
  • 可參看:Agnes Sanford, Sealed Orders(South Plainfield, NJ: Bridge Pub. Inc., 1972), 這是三福女士所寫的自傳。
  • Sanford, Agnes.The Healing Light. 2nd Revised ed. New York: Ballantine Books, 1972.
  • 三福女士的早期學生之一,就是桑得福夫婦(John & Paula Sandford)。他們的作品《更新裏面的人》(Transformation of Inner Man)之中文版為橄欖基金會出版。
  • 一九七四年,三福女士的天主教學生之一,麥格那神父(Francis MacNutt) 大約於一九七七年離開天主教神職,出版了他的名著《醫治》(Healing) 。這本書被譯為中文,由以琳出版社出版。自此,在天主教的英語世界中,有關心靈醫治方面所出版的書,總在五十本以上。
  • 在最後的附註中,請容我「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」一下。在此類的中文書籍中,只有三本是由本地人寫成:一是張惠寬牧師所著《心靈醫治》(台北:天恩出版社,1986);其他兩本《心靈的治癒》和《生命的新創造》都是老王的作品,分別在1980和1983年由光啟出版社出版。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靈醫治
    全站熱搜

    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